English

图书出版:面向农村大有可为

1999-02-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绍雄 胡晓军 我有话说

漫步大型书市,图书出版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各类新书层出不穷,种种版本争奇斗艳。有资料表明,我国的出书品种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1万种上升到目前连续几年的不下10万种。

然而,业内专家认为,在出版业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图书出版界普遍把视角投向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客观上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现象日益凸现;不少出版社连年亏损,步履维艰……

图书出版业上升空间何在?发展的支点何在?

日前,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总社)率先亮出“三个面向”的方针: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它为调整图书出版业发展总体战略提供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构想。

如何看待图书出版“三个面向”

“12亿多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最广阔的图书市场应该在农村,最广泛的读者(消费者)群体应该是农民。”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梁凯峰、副局长邓光东这样说。

他们认为,一方面,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有赖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有赖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赖于几亿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图书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对于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旦农民们尝到了学习文化、掌握知识、运用科技的甜头,必然对看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农村图书市场的空间将由此而拓展,图书出版业将通过农村市场而获得大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产模式、生活习惯等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农业生产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使用,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知识含量,从而激发了农民对各种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求。江西省信丰县新田镇新田村专业户陈游山说,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从农科书中吸收最新的科学种养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同时,随着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民对家电维修、家庭保健、文学娱乐等各类图书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但现实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图书市场远未开拓。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图书消费需求与农村适用图书资源稀缺,构成了当前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主要矛盾。

当前农村图书市场为何难以开拓

有统计表明,江西省城乡图书销售比例为三比一,而城乡人口比例不过一比三;近年来该省县乡一级图书人均购书额仅3.2元左右。

图书出版界一些人士说,许多出版社其实都程度不同地出版了不少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图书,但多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够理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读书热情不高,兴趣不浓;二是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偏低,购买力不强。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深究下去,却不然。

其实,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农民对知识、对科技有着极其迫切的需要。江西省龙南县里仁镇新友村青年农民吴自强,一次就花几百元从县新华书店购回《甲鱼养殖技术》等20余种有关甲鱼养殖的科技书籍,运用从中学到的技术,仅孵化甲鱼苗一项就获得4.7万元收入。他说,“花钱买好书,值得。”但他还说:“可惜现在适用的好书还是太少!”

适用的好书太少,正是农村图书市场难以开拓的症结所在。在农村一线采访,许多农民用质朴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类似看法。

在图书内容上,有些农村类图书内容滞后。如近年来农药市场竞争激烈,每年都有新的农药推出,而这些变化在农药类图书中不能及时得到反映,已被淘汰的农药照样介绍,而已问世几年的新农药品种却不涉一字;有些图书内容笼统,如不少介绍农药、农用机械的使用及良种培育方面的图书理论性太强,缺乏操作性,不实用;有些图书农民需要,但市场上没有。如信丰县果茶局的同志提出,赣南柑橘种植专业户有十几万户,但有关方面的图书却踪影全无;有些文艺图书写农村的事,但实际上又与农民隔得很远,他们不爱看,也看不懂。

在图书装帧上,有些农业类图书存在装帧贵族化、豪华化倾向。如某出版社出版的《中草药彩色图谱与验方》,封面是硬精装加护封,内文全部是120克铜版纸;《白菜种植技术》一书,又有复膜,又有扉页,还有勒口,其实根本不必要。

在图书定价上,农民普遍反映农业类图书定价过高,买不起或不舍得买,往往是“望书兴叹”。

从农民需求出发是关键

江西省龙南县桃江乡窑头村专业户陈科发与我们交谈时说,农村一般家庭至少需要三本书,一本是有关种植业知识的手册,一本是有关养殖业知识的手册,一本是有关农民保健知识的手册。他认为,这三本书只要编得好,能解答农民在发展种养业和家庭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能进入千家万户的。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郑骏深有感触地说,上海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故事会》发行量超400万份,大部分订户在农村。它为什么能成功?就是找到了文章短小而耐看、通俗而质量高这个切点打入了农村市场。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一份最新的调查报告列举了农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农民要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生动活泼的教材;要增强法律意识,需要深入浅出的法律常识读本;要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需要实用的学习用书;要掌握商品生产、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需要合适的通俗读本;农村要进行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扫盲力度,需要结合实际的成套教科书;农村中小学要开展全面素质教育并在适当阶段增加农业和其他实用技术的教育内容,需要改革中小学教材……他们的要求很简单也很实际:图书要有实用性,看了有启发,可操作,能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一本书解决一个或一方面的问题,不要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要通俗易懂、文字朴实,有可读性,图文并茂;本子要薄,价格要低,三五元一本可以接受,装帧设计一般即可,不需要豪华精装。总之,要实际、实惠、实用。

要使“三个面向”真正落实,使图书出版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图书出版工作者首先必须深入到农村基层,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中去获取信息,捕捉商机;在策划选题时必须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想得更远一些,更深一些,更广一些,不但要考虑农民的眼前需求,还要考虑农民的长远需求,不但要考虑农民已显现的需求,还要考虑农民的潜在需求。

计利当计天下利

开拓农村图书市场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是由我国农村当前的文化经济条件所决定的。同时,图书出版界需要为此做大量细致的调研与开发工作;在经济效益方面,一定时间内还将冒一定的风险。对此,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邓光东认为,图书出版界在出版农村图书,尤其是在图书定价上要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

所谓大局意识,当指图书出版业要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从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思考问题,计算得失。

所谓战略眼光,当指不能斤斤计较眼前得失,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更不能一本书一本书地算账。要在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的基础上,以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农村出版和销售图书。在现阶段,出版社不要指望赚农民的钱,发行部门更不应指望靠发行农村图书赚钱,只要不亏或略亏,都应当坚持这样做,至少近几年应当坚持这样做,这才是真心实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可以采取设立农村图书出版基金,或从其他书籍的盈利中来弥补这个“略亏”问题。当图书占领了农村市场,再适当提高书价,使之保本微利,这样做才真正称得上培育和开拓农村图书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